真人炸三张_炸三张游戏-下载|官网

图片

图片
欢迎访问_真人炸三张_炸三张游戏-下载|官网!
当前位置:仙桃政协 > 发言选登 > 信息浏览
市政协“整合扶智资源,关爱贫困学生”双月协商座谈会材料汇编
文章来源:仙桃市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9-12-26

炸三张游戏:“整合扶智资源,关爱贫困学生”的
   

市政协调研组

 

   在脱贫攻坚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无疑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是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其目的在于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而改变命运。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6297人,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摆脱困境,实现脱贫,市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委员组成调研组,围绕整合扶智资源,关爱贫困学生,开展深入调研,并于11月24日至30日赴安徽、福建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教育扶贫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通过市内调研,调研组认为我市教育扶贫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普通教育方面,全面落实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六免一补”政策2019年,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金1590万元为606名贫困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51名义务教育阶段重残重病家庭贫困学生落实送教上门。职业教育方面,2019年,“雨露计划”补助919人,依托仙桃职业技术学院,采取校企合作、校际合作,做大贫困学生技术培训和就业输送平台,每年均资助近百名贫困学生完成高等职业技能学历教育,部分贫困学生享受了全额中职教育补助,完成机电、护理等专业培训。社会教育方面,近年来,市农业农村、社会保障、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加大对贫困学生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培训人数达3750人,让部分贫困家庭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脱贫。同时,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以及爱心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捐资助学,2019年,各类社会性捐赠193.1万元,仅“泛海助学”项目、“滋惠计划”等公益活动就资助了全市667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成绩有目共睹,但从更好实现教育扶贫精准性、普惠性目标看,调研组认为,我市教育扶贫工作还存在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体系建设不够。教育扶贫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建立覆盖帮扶对象义务教育、职业培训、就业输送、脱贫指导以及心理干预、生活照顾等全流程的体系是教育扶贫的关键。我市由于没有体系支撑,缺少顶层设计,部门政策资源壁垒还没有完全打破,信息资源还存在碎片化和孤岛化,帮扶的系统性、完整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是资源配置不均。我市教育资源配置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其中,在公办和民办学校比例失调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公办高中学生12414人,占57.4%;民办高中学生9213人,占42.6%。城乡教育资源失衡方面,其中城区初中学生25032人,占67.5%,乡镇初中学生12051人,占32.5%,城乡之间的比例为2.08:1。受资源配置不均影响,一方面,贫困、偏远地区学生更难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学生更难选择优质学校,影响社会公平,形成贫困代际传递隐患。

   三是校企融合不深。在教育扶贫的工具箱中,职业教育是最为实用的“利器”。我市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具备一定专业数量,但缺乏与企业深度融合,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渠道不畅,难以对学生形成吸引力。

   四是社会参与不强。由于社会引导和舆论支持不够,我市教育扶贫社会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参与形式多限于一次性捐赠,缺乏持续和深度参与的载体和形式,缺少大型和有实力的企业支撑,目前中职和高职学员校内实操费用保障较低,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有较大难度。

   二、外地教育扶贫的经验和启示

   为更好推进我市教育扶贫工作,11月底调研组专程前往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福建省南平市、晋江市等教育扶贫工作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综合各地经验,得出四点启示。

   1、教育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晋江市坚持教育公办属性,绝不把教育当生意去做,严格控制民学校占比,财政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师待遇上给予全额支持。晋江市户籍人口120万,但外来人口达到158万,晋江市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全覆盖、全保障。为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晋江市从2008年起落实全额中职教育补助,2019年,年人均补助已增加到4200元。为保障全市400余名智障和残疾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育,晋江市投入1.5亿元,高标准建设占地51.5亩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130余名专业教师,政府全额支付入校学生康复、学习、生活费用,在校内建立起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阶段,长达12年教育过程,最大限度减轻因残致贫学生的家庭负担,帮扶他们树立信心,适应社会。

   2、配置均衡必须坚持资源下沉。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贫困地区转移,是破解教育均衡难题的根本出路。六安市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留得住,不流失、不走样,出台《六安市教育扶贫实施方案》,鼓励省市名校与基层联合办学。叶集区投资3.5亿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共建叶集中学,师大附中全面按照本校模式复制教学、管理,探索用一流的办学设施留人才、用一流的待遇条件留老师、用一流的教学质量留学生。目前该校3000余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贫困地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259名。区政府积极落实贫困学生帮扶照顾,协调公汽公司每周一次免费接送学生回家。对于贫困生生活补贴,学校不张榜公布、不下发通知,按月到卡,维护贫困学生尊严。老师把心留在学校,学生自然把人留在了学校。

   3、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就业是检验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标准。金寨县职业技师学校把中航、电信、格力、奇瑞等知名企业请进学校,探索课堂即是车间,老师即是师傅,作业即是产品,实操即是就业的校企深度融合,其精密仪器制造、汽车改装维修、制冷设备安装等专业学生就业供不应求。南平市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创办困难学生创业孵化器,学校给予创业资助,帮助办理证照,争取项目扶持,提供设施场所,让困难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创办小型实体,多个创业团队经营良好。晋江华侨职业技术学校把专业设置与本地优势产业对接,由老师牵头组建10余个运动休闲服饰设计工作室,300余项设计方案被耐克、阿迪、特步、安踏等知名品牌购买,3名贫困生被乔丹、特步等企业招聘为高级设计师,向劲霸、利郎等企业输送500余名一线技师,其中贫困学生达到40余名。

   4、社会帮扶必须坚持精准长效。社会帮扶是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补充。各地在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教育扶贫上都有可借鉴的经验。南平市夏道中学组建多个由老师牵头,志愿者参与的送教小分队,给因特殊原因不能到校学生,定时送教上门,帮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晋江市特校采取社会公益认购的方式,购买特校学生自制手工产品,让孩子体会劳动快乐,感受社会温暖和自身价值。六安市把社会公益捐赠集中打包使用,通过精准帮扶,收到预期效果。金寨县职业技师学校设立学生办事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把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诉求及时与社会公益对接,确保了帮扶的时效性和目的性。

   三、相关建议

   发挥好教育扶贫的作用,对于脱贫攻坚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调研组建议:

   1、整合扶智资源完善体系建设。大数据时代,加强部门互联共通和资源共享是健全工作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实现资源整合的关键。要借助我市智慧城市功能完善机遇,在市大数据管理库中,将教育、民政、扶贫、人社、农业等部门信息予以整合,以健全教育扶贫工作协作协同机制为抓手,建立覆盖贫困学生成长全过程的监管网络和帮扶平台。要通过打破信息壁垒,做好扶智项目叠加,有效避免政策盲区和资源浪费,实现供需适时有效对接。要借助平台数据管理,畅通进出渠道,确保教育扶贫既不落一人又公平精准。

   2、推进资源下沉补齐教育短板。教育扶贫,首先要扶教育的贫。贫困地区的教育短板在于软硬件条件改善和提升。要通过市直优质教育资源下沉,逐步补齐基础教育短板,缓解城区教育机构压力,减轻农村家庭教育负担,保障贫困学生同等接受优质教育。建议选择城区公办优质初高中在中心镇组建学区,管理人员和教师完全由本校派驻,教学方式完全复制本校,代课老师按照带满一届学生为一个周期,实行轮换。当地镇政府主要负责教学设施更新完善,学区治安秩序维护,困难学生帮扶政策落实等,同时做好宣传引导,增强当地家长学生对实施学区教学的认知和认同。

   3、加大校企融合实现授人以渔。职教扶贫必须要坚持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结合,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和无缝对接。要摒弃学历教育惯性思维,把技能教育和实操质量作为办学导向,不断提升学生动脑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坚持开门办校理念,盯准我市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企业技术需求,开设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和课程。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等多种举措,通过把车间搬进学校,把企业高级技工聘为老师等形式,让学生尽早熟悉企业工艺、管理、标准、程序,为培养蓝领精英和工匠人才奠定基础,实现“教育扶贫、授人以渔”的目的。

   4、广泛凝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把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大扶贫格局。要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引导全市各单位、团体、企业和爱心人士大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做大教育扶贫蛋糕。建议对各种捐赠资助项目、资金进行合理整合,设立助学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帮扶,确保帮扶卓有实效。要创新公益服务理念,探索通过结对、认领等形式建立帮扶长效机制。要用好社会公益组织“第三方”身份,参与对扶贫政策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等。要引导社会教育机构参与“情商扶贫”,重点解决好贫困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和心里抚慰,达到扶智与扶志的统一。



 

 

充分发挥职教扶贫的重要作用

市政协常委、仙桃职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刘彩蓉

 

   近年来,通过职业教育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意义和做法越来越被重视。脱贫攻坚的实践充分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能够达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效果目的。此次安徽、福建考察让我真切的感受职业教育作为智力扶贫和技能扶贫的“直通车”作用这种作用体现,首先是离不开国家政策执行,其实是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第三是职业教育的正确导向。下面结合我院实际和外出考察感受谈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精准帮扶

   除精准扶贫生之外,贫困生的认定大多是自下而上以学生申请为主。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改进工作程序,可采取自上而下或者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实现主动资助;帮扶形式可以由“一对一”变为“多对一”,根据每一个贫困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配备1名专业老师,1名就业指导老师,1名辅导员,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让帮扶更具适应性;改变资助金发放方式,由每年2次集中发放,改为每月发放,避免贫困生一次性消费,帮助学生专款专用,确保资助金发挥更切实的作用。建立资助跟踪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和应急救助机制,确保因病因灾以及突发性事件等导致生活困难学生及时得到救助让资助更有温度。

   二、注重精准培养

   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掌握一门应用性技能技术,走上工作岗位,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带动家庭脱贫致富,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充分体现。技能需在实训中练就,学校要进一步努力寻求与企业深度合作,政府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刺激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愿望,让企业真正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操作平台,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不仅具有本行业理论知识,还具有本行业熟练的操作能力。同时,企业也能从中挑选优秀的毕业生为己所用,节约了企业用人成本。

   学校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建设一批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厂中校,校中厂,让学生、教师走进企业,让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走进学校,真正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让贫困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发挥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将职业技能鉴定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双证目标的课程改革等,切实让贫困生学有所成,练有所得,提升技能,实现顺利就业,产生良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实现精准就业

   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设计3-5年的职业规划。举办专门的招聘会,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生就业。做到建卡建档立卡户毕业生不就业不脱手。进行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引导贫困生创业。对回乡自主创业的贫困生,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贴息政策。鼓励成绩好,技能强的贫困生专升本,确保教育平等,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以促进贫困生多样化成才。


 

炸三张游戏:发挥科创企业在教育扶贫中
牵引作用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浩宇康宁健康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宇锋

 

   教育扶贫是去除穷根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脱贫攻坚中耗时最长、投入较大、见效很慢的措施。我是学中医的,中医把调经理气、固本强基作为诊病疗伤的治本之策,同理,教育扶贫对于根治贫困就是一剂中药,没有一个过程是很难见疗效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久久为功、坚持不懈。这次随政协调研组到安徽、福建考察,看到了很多先进经验,都是好方子,但治病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我觉得仙桃要做好教育扶贫补齐短板就是固本,形成合力才能强基,刚才大家都讲了很多好的建议,这里我就不再重复,我只是就发挥科创企业的技术优势,推进教育扶贫高质量落实,做点建议,提一个偏方,说的不对的大家批评指正。

   一、发挥科创企业技术优势,提高贫困学生技能技术

   仙桃拥有一定数量的科创企业,我们浩宇康宁健康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就是一家生物科技产品生产企业。这些企业都有自己专利技术和核心竞争力,在行业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地位,我的企业就拥有自己独立的研发中心和生物实验室,企业内博士4人,硕士30余人,长年受聘的教授达到10余人。这样的技术优势如果不被仙桃培养人才所用,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不引入科创企业推进教育扶贫,无异于缘木求鱼。建议加大我市职业教育与科创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技术含量,提升教育扶贫技能质量,提振贫困学生就业的含金量。让贫困学生在科创企业能够学会现代技术,接受前沿科技,提高薪资水平,为脱贫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拓展科创企业用工空间,提高贫困学生就业容量

   科创企业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寻求扩规发展是必然趋势。要因势利导,引导科创企业在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加大用工空间的预设和储备,不断提高就业容量,为更多吸纳本地就业提供条件,为帮扶贫困学生就业提供充盈的岗位。为了提升科创企业招收贫困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建议政府可以参照吸纳残疾人就业相关优惠奖励政策。同时,可以在企业融资、基础配套、项目申报等环节上给予支持,在相关社会职务和政治待遇上给予优先考虑,调动企业主动作为。要主动做好与企业用工的对接工作,尤其是技术门槛较高的专业工种,建议采取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先签用工合同再行培训,既保障培训费用落实,又保障学员顺利入职。

   三、引导科创企业裂变发展,提高贫困学生创业机遇

   当前一些科创企业,尤其是文创企业、IT信息、创客平台等,技术含量较高,但投入少、见效快,是许多年轻创业者追捧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些企业一般是通过复制、加盟、裂变等形式实现快速扩规的,往往是通过短时间的扩张达到大量占领市场份额,从而实现利润几何级增长。企业成长的过程一定会带动一批人的淘金梦,实现一群人的致富愿望。建议,要抓住年轻人的事业追求心理,扶大扶强一批科创平台,无论是做微商、开网店、搞IT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投身其间,实践自己的理想,也为贫困学生尽早脱贫提供机遇和可能。当然,要加强对这一类科创企业的监管,避免无序发展和恶性循环导致挫伤年轻人的创业激情。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教育扶贫路有千条,目的只有一个,让贫困家庭不再贫困,让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因此,必须要求各界都能给予必要和持续关注,为社会公平、和谐、温暖奉献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扶贫路上  教育先行

市政协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  刘学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教育扶贫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根本性作用。“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历年来,市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联合多部门统筹谋划,履职尽责,确保每一名贫困户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当然,在教育贫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个别学校、教师思想认识不高,对教育扶贫工作不热心;控辍保学情况复杂,任务十分艰巨农村学校硬件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对贫困户的孩子吸引力不强。为此,就“义务教育有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一是强化政治责任担当。要时刻把教育扶贫作为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放在首位,强化使命担当二是织牢宣传网络。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发布资助政策,在仙桃日报、仙桃电视台、教育局市扶贫办等官网发布资助政策,各学校充分利用校内橱窗、展板、广播等宣传政策。三是建立协调机制压实村级组织的责任,向学生家长传递资助信息,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压实学校宣传责任,树牢“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让每一名教师都明白教育一手牵着“民族”,一手牵着“民生”,落实党的扶贫政策,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进一步实控辍保学措施

   一是构建责任机制。构建“市政府、镇政府、村(居)、学生家长和市教育局、学校、班主任、学生”双线控辍保学责任制,明确各岗位责任,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抓好责任落实。作为教育部门,建立从局领导到教师的层层包保责任制,实施“一校一策”和“一生一案”管理办法,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确保每个学生不因身体原因而不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建立联动机制。教育部门与公安、民政等部门联动,充分利用中小学学籍信息系统国家人口信息数据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库,每年春秋季学期分别开展一次信息比对,采取走村串户方式进行核实,建立辍学儿童少年信息台账三是建立资助机制。落实国家和地方资助政策,及时、准确资助贫困学生,发放资助资金。四是建立关爱机制。摸排“困境”学生信息,为每个“困境”儿童建立成长档案。建立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实行跟踪管理。对病残儿童少年,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其接受教育对留守儿童,加强亲情关爱和学业辅导,引导他们树立健康人格,增强学习信息。

   三、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改善的力度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持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确保农村贫困户孩子有学上,上好学。一是加强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建设争取把源留在当地,治理“乡村空”,缓解“城市挤”的问题。二是加强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完善功能教室和设施设备,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三是持续推进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加强宿舍、食堂、厕所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配齐必要的设施设备,满足偏远学生和留守儿童寄宿需求。

   四、进一步深化教师队伍建设

   我市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平衡,小科教师如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奇缺,严重障碍了农村薄弱学校发展。要着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让更多贫困户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是统筹谋划。根据全市教师队伍整体状况,严格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实施“缺额全补”,每年引进一批新教师补充农村薄弱学校。二是推进“县管校聘”改革让一批优秀教师扎根农村艰苦地区工作,为教育扶贫提供队伍保障。三是加大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待遇倾斜力度在住房、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表彰奖励上予以政策倾斜。

   五、进一步加强教育扶贫结对帮扶工作

   开展学校结对帮扶实现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开展结对帮扶,乡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开展单位结对帮扶,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原则,定人定责,不脱贫不脱钩。通过结对帮扶,提升农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炸三张游戏: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三伏潭镇党委副书记  何格

 

   孩子的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教育扶贫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政策,当前,教育扶贫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推进教育扶贫值得各级党委政府重视。通过学习安徽省六安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建议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应逐步改变单靠财政资金“单打独斗”的现状,要将教育扶贫作为重要战略,按照“学有所教、幼有所育”的要求,把各类扶贫资金中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部分与教育各类专项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各类资金捆绑使用,形成合力,推进城乡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二是政府主导,加大投入。政府应充分发挥投入主渠道作用,集中一定的财力优先解决好教育资源不足问题。三是积极倡导,社会参与。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保证教育扶贫资助的后续保障。要突出教育基金会这个龙头,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贤达支持教育基金会,充分发挥教育基金在贫困学生资助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关注国家补助政策外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对深度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与政策补助资金形成互补,如三伏潭镇“朵以奖教基金”每年发放助学帮困资金50余万元,形成了良好的帮扶氛围。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成功人士、各类商会及社会慈善基金参与资助贫困学生活动,通过一帮一、一帮多等形式,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二、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力度

   一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控辍保学政策。今年秋季,全市有51名完全失去就学能力的失学儿童少年和11名辍学儿童少年,目前暂时通过送教上门和劝返等方式全部落实上学,还不容忽视,后续还要做好监管,确保“不漏一人”。二是全面落实异地就读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目前,市外在我市就读的贫困学生资助已全部落实,但我市有648名在市外就读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落实难以保证,虽然市教育局已逐一去函告知当地教育部门,但是也不能确定该贫困学生是否能落实资助政策,要加强跟踪回访,提醒当地教育部门和扶贫部门落实政策。三是全面开展排查比对。要对近几年来的教育扶贫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拉网式大排查,尤其要做好外迁贫困学生的查漏补缺工作,防止出现漏人漏项现象。应完善政府、主管部门、乡村、学校、教师五位一体的教育扶贫工作机制,分学期将兑现教育扶贫补助情况反馈到乡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由村“两委”分村张榜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三、建议进一步加强精神扶贫力度

   针对应试教育缺失、亲情缺位、道德滑坡等问题,在开展教育扶贫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贫困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贫困学生“精神上的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元化的教育辅导。一是在物质资助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日常关怀活动,通过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爱心公益活动等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发展动力,同时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教育。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学校要积极推行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措施,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三是加强学校与贫困学生家庭的联系,要针对贫困学生德行、学业、心理和安全等问题,可以建立家校通等平台,实现贫困学生家庭与学校的全面、快捷、实时沟通,有效地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炸三张游戏:提升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基础性作用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郑场镇党委副书记  胡鹏

 

   12月23号到30日,我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整合扶智资源、关爱贫困学生”双月协商专题调研。先后考察学习了安徽六安、福建南平、晋江等地区的基础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感受到了当地政府对教育扶贫的重视与投入,教师对教学事业的热情与专研。这里我主要结合我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四年的一些经历,针对我市教育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提3点建议。

   一、政府应发挥协调作用,精准整合教育资源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现实是,部分贫困户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有较好的教育环境,勒紧裤腰带把孩子送到城区读私立学校,家长还要全职陪读,大大增加了贫困户教育的成本。为了确保让贫困户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建议政府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一方面重点对乡镇学校进行真金白银的倾斜,包括教室、宿舍、教学设施等。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议采取“对口帮扶”支援一批、“特岗计划”招聘一批、“政策激励”留住一批的“三个一批”的工作举措,稳定充实了教师队伍。切实让贫困户能够在起点上不掉队,就近上学。

   二、政府应发挥兜底作用,精准核定帮扶对象

   现在我们对贫困户对象的子女严格落实了享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八免一补”相关政策,但还有三类儿童,我们现有政策的覆盖力度还不够。一是特殊儿童的教育。我市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针对的特殊儿童是聋哑学生,对自闭症、轻微智障和盲人儿童,没有条件进行教育。要对这类儿童进行摸底,了解其生活状态,并尽可能的安排其享受义务教育。二是困难家庭学生的帮扶。经常有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到扶贫办要求享受扶贫政策,对卡外边缘户,可否制定一套认定流程后,让其享受建档立卡贫困户相关扶贫政策。三是对后进学生的关爱。要跟踪学生心理动态,制定“校内”帮扶计划,对学生家长要进行培训,保证其“校外”成长环境。

   三、政府应发挥主体作用,精准推进扶智项目

   群众对子女教育的关心程度高过对自身生活状态的关心程度,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直接体现了执政者对群众的关心的温度。针对扶智项目,我建议从三个方面要加强投入。一是加大寄宿学校的建设。很多贫困家庭学生父母离异、外出、去世等,“家教”环境堪忧,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示范,让学生寄宿学校,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二是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好的职业教育应是“教会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个产业”。要立足我市四大支柱产业有针对性的发展职业教育,为本地的就业和招工提供便利。拓展特校教育的范围。可以学习“晋江模式”,从生源范围上,增加自闭症、轻微智障和盲人儿童。从资金投入上,扩大师资和提高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从教学模式上,幼儿园到职业教育一站式。

   总之,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要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任务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调度好智力、人力资源,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不仅拥有受教育机会,而且拥有优质的受教育机会,进而从根本上遏制贫困代际传递,源头上斩断“穷根”。

 


 

教育扶贫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

市政协委员、仙桃走向哈佛教育集团总经理  徐秀玉

 

   我从事的是社会教育培训工作,工作中时常能接触到一些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实现求学求知的孩子,让人十分心疼,也经常考虑怎么帮帮他们,但个人力量总是有限的,如何让这些贫困孩子体会到社会温暖,感受到社会真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实现梦想呢?借助此次政协双月协商契机,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我觉得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撑下,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扶贫,用好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力量,在教育扶贫中找盲点、补断点、添亮点,共同做好教育扶贫公益事业。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丰富教育扶贫活动平台

   教育扶贫离不开社会的广泛参与,要把社会力量凝聚起来,就必须建立各界都能普遍认同和参加进来的活动平台。平台,可以是政府主导,也可以是社会公益组织主导,前提只有一个,就是公信度。建立平台无论是义工形式,还是志愿者模式,无论是定期,还是不定期,参加活动门槛一定要低,要能够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力量。参考先进地区的经验,可以建立起大、中、小搭配的扶持平台。所谓大平台就是在全市层面组织大规模的公益行动,通过短时间,多人数的参与形成舆论导向和社会知晓;所谓中平台就是以一个组织或一个学校为单位,定期组织对贫困学生学习、生活的帮助和照顾;所谓小平台就是以义工、志愿者组成服务队,对因特殊原因无法正常参与校园学习的学生进行送服务、送康复、送教上门的平台,整合用好这些平台,达到帮扶每一个应该帮扶的对象,实现教育扶贫、不落一人。

   二、规范教育扶贫捐赠平台

   当前以扶贫为目的社会捐赠众多,我们的手机时常收到这些捐赠的APP,这些信息鱼龙混杂、雾里看花、孰真孰假,考验着具有社会爱心良知的人。因此,我建议民政、教育部门要规范这些捐赠行为。由主管部门开设专门捐赠平台,选择能够得到社会信任、公众认可信息,通过手机APP权威发布,吸纳社会捐赠,并对捐赠资金进行监督、干预,确保捐赠资金能够合理使用,让捐赠者放心、安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同时,要借助智慧城市、智慧政务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扶贫智慧公益平台建设,完善贫困学生帮扶软件开发,把帮扶和捐赠方资金使用进行动态、定时发布,使捐赠流向更加透明、更加清晰、更加可信,也最大限度保护了捐赠者和受赠方的隐私。

   三、做好教育扶贫结对平台

   要参考精准扶贫中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加大对贫困学生与社会爱心人士的结对帮扶力度,可以采取认领和推荐等多种方式,由民政和教育部门进行结对,探索把需求相当、目标一致、性格相投、方便帮扶等条件给予必要综合,建立起相对固定和时效较长的结对关系,这种长时间结对,有益于贫困学生心理健康,也有益于参与公益行动的个体力量更好对接需求,通过长时间相处,让捐赠者产生感情,让受赠者产生依赖,更有利于把爱心转化成亲情,把单纯的公益活动,发展成亲人关系,实现长效精准帮扶。


 

关爱贫困学生 助力健康成长

市教育局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按照学生资助和控辍保学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市教育局统筹谋划,真抓实干,履职尽责,努力让每一户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学生资助情况。一是落实国家和地方资助政策。2019年,全年发放资助金3111万元,春季学期资助贫困学生13555人,发放资助金1508万元;秋季学期资助14385人,发放资助金160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年发放资助金1590万元,春季学期资助6421人,发放资助金778万元;秋季学期资助6276人,发放资助金812万元。二是落实社会性捐赠。2019年,全年接受各类社会性捐赠193.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667人。其中,“泛海助学”项目资助124人,发放资助金62万元;大学新生路费项目资助73人,发放资助金4.9万元;高中“滋惠计划”资助316人,发放资助金63.2万元;省“希望工程资助项目资助大一新生14人,发放资助金7万元;仙桃慈善总会资助高中学生100人,发放资助金40万元;仙桃中学杨云基金会资助40人,发放资助金16万元。三是落实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为606名贫困大学生办理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2.控辍保学情况。经排查,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失学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有51人,其中,弱智34人、精神病5人、脑瘫5人、重残重疾7人,均完全失去就学能力,目前,市教育局已经为43名学生落实送教上门或随班就读政策,1名学生死亡,4名随父母在外地,3名在外地接受康复治疗。辍学儿童少年有10人,目前已全部接受教育,返校7人,送教上门3人。

   3.困境儿童教育情况。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困境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针对困境儿童亲情关爱缺失、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习惯不良、价值观念扭曲、安全风险较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全方位教育帮扶。

   二、主要措施

   1.全力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一是抓好研究部署。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系统的教育扶贫工作会议,定期研究部署教育扶贫工作,确保扶贫工作稳步推进。二是抓好政策宣传。在仙桃日报、仙桃电视台、教育局官网等媒体发布资助政策,各学校充分利用橱窗、展板、校园广播等媒介向师生宣传资助政策,发动班主任及科任老师,通过班会、走访、微信等方式向学生家长传递资助信息,实现学生家长政策宣传全覆盖。三是抓好数据比对。联合市扶贫办、民政局、残联、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数据比对,确立市内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低保家庭子女、孤儿、残疾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烈士子女等六类贫困学生名单,将学生名单下发学校直接纳入资助,免去家长到处盖章的麻烦。通过比对,秋季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5905人;残疾学生303人;资助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儿共2307人。四是抓好摸排走访。2018年秋季起,市教育局建立了3岁至20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信息数据库,对所有不知去向的学生通过入户走访全部摸清去向。对在市内就读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做到了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无一人遗漏;对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外县市就读的,通过去函的方式,帮助落实资助政策,2019年秋季学期为560名市外就读学生发出资助函;对外县市在我市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通过学校全面核查,锁定资助对象,全部享受与本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同等资助政策。秋季学期共有362名外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得到我市资助。

   2.全力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市教育局出台了《仙桃市推进义务教育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控辍保学问题制定了几条刚性的措施,即:对辍学学生,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深入分析辍学原因,扎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对病残儿童,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其接受教育;对留守儿童,加强亲情关爱和学业辅导,引导他们树立健康人格,增强学习信心;对随迁子女,加强沟通联系和教育引导,防止辍学现象发生。从秋季学期开始,实行控辍保学情况“一月一报”制度。

   3.关注“困境”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一是全力摸排“困境”信息。对困境儿童的家庭情况、家长信息、监护人信息逐一梳理、汇总登记,就困境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困境儿童建立了成长档案,实行跟踪管理。二是落实帮扶制度。建立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困境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三是推进家校共育。监护人与学校密切配合,建立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卡,学校切实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确保及时沟通,全面掌握困境学生情况。四是疏导心理障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职教师,设置心理咨询室,确立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咨询日,与学生沟通情感,及时排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帮助树立健康阳光的积极心态。

   三、存在的困难

   1.资助信息沟通不畅。一是“六类贫困”对象难以精准资助。“六类贫困”学生由相关部门确认后,教育部门直接纳入资助,但省“楚天云”大数据平台反馈,“六类贫困”学生中存在家庭有车、有房、有公司、有财政供养、有领导干部等情况,这类学生的资助问题难以拿捏,需要加强部门沟通。二是各部门资助项目信息不通,容易出现重复资助和资助遗漏的问题。今年暑期面向中高考学生的资助项目有团市委“希望工程”捐赠、市教育局“泛海助学”捐赠、市卫健委“关爱计生家庭女孩”助学活动、仙桃市“金秋助学”活动等,在具体执行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同时被不同部门纳入资助名单。

   2.辍学学生劝返困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原因往往不是因贫,主要原因是学生厌学、成绩差不愿上学、家长不让学生上学等等。尽管教育局开通绿色通道(无条件解决学籍、学校问题)、学校通过家访等做了大量工作,但真正愿意返校就读的学生少之又少。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府和教育“双线控辍保学”责任,除落实“市教育局-学校-班主任-学生”这条线外,还需要督促落实“市政府-乡镇政府-居(村)委会-学生家长”这条线的责任。

   四、相关建议

   1.建议市政府建立贫困学生资助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学生资助问题,互通信息,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2.建议市政府督促落实“市政府-乡镇政府-居(村)委会-学生家长”这条线的控辍保学责任,要求家长履行法定职责,依法保证其子女完成义务教育。


 

构建体系  创新服务

市民政局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市民政局聚焦全体儿童福祉,在做好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助学和困境儿童低保兜底基础上,坚持助学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构建关爱体系、建立基础台账、帮扶励志成长、购买服务育人等举措,将扶智助学向纵深推进,切实激发困境儿童内生动力。

   一、主要工作举措

   1.构建关爱体系

   在市级层面,提请市政府出台《炸三张游戏: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炸三张游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系会议制度的通知》等文件,及时调整“市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召开领导小组办公会和相关单位联席会议,明确部门职责、部署年度工作,发挥齐抓共管优势、奠定坚实组织基础

   在部门层面,充分发挥民政牵头作用。借全市机构改革之机,专门设立儿童福利科,负责全市孤弃儿童救助保障、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和儿童收养登记等工作。7至11月,联合市教育局助学困境儿童4例;联合市医保局助医困境儿童3例。联合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在市儿童福利院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在村级层面,委任各村(居)妇女主任兼儿童主任职务,每月发放补助,切实解决儿童福利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10月份,联合市妇联举办全市儿童主任专项业务培训班,专业教师授课、专业政策解读,切实提高儿童主任工作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

   2.完善基础台帐

   6至8月,启动“民政基层活动月”,由局党组成员分片带队,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成立18个工作专班,指导各地完善留守(困境)儿童信息采集、资料整理、系统更新等工作。

   通过修订《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农村困境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新增《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登记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卡》、《农村困境儿童档案登记表》等表格,实现留守(困境)儿童一人一档、资料齐全,为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留守儿童8082名,困境儿童1694名。

   3.做好兜底保障

   一是做好生活保障。将困境儿童分类纳入孤儿保障、特困供养和城乡低保等,及时发放各类救助保障金对遭遇突发特殊困难困境儿童给予临时救助。严格落实量化调整机制提请市政府将孤儿保障金标准提高到社会散居孤儿1400元/人/月,集中供养孤儿2240元/人/月。截至第三季度,累计发放54名孤儿(社会散居44人,集中供养10人)生活保障金92.67万元。扎实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逐户走访摸排1694名困境儿童,初审通过的226人,拟于12月初将通过大数据比对的儿童纳入低保,最高可享受农村低保450元/人/月,城市630元/人/月的保障标准。

   二是做好助学保障。一方面,连续12年配合省民政厅做好福彩公益金资助孤儿大学生项目,要求各地民政办继续做好宣传,协助符合条件的孤儿大学生领取福彩助学金5000元/人/年和福彩励志奖学金1000—3000元/人/年,今年发放10名孤儿大学生助学金5万元。另一方面,贯彻落实今年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相继制发的“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实施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精神,从本年度起,对年满18周岁孤儿学生实施1万元/人/年的助学资助,目前,已发放我市8名孤儿学生2019年秋季第一季度助学金2万元。

   4.创新关爱服务

   一是试点购买服务。今年暑假,通过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在郭河镇第二小学试点举办“学有所长·陪伴成长”留守儿童兴趣培训班,开设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等4门课程,“不因贫穷阻碍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秋季学期,分别在胡场镇麻港小学、长埫口镇杨显东学校、陈场镇木兰花托管站新开设3个课外兴趣培训点。7月份以来,累计培训留守儿童近千人,投入资金100多万元。

   二是结对帮扶励志。一方面,开展“润物无声·真爱无痕”帮扶活动。民政系统30名青年干部与胡场镇麻港小学30名困境儿童进行一一结对,通过一月一次见面谈心,送上生活营养品、学习必需品和最期盼的礼物,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和生活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开展“童享阳光”困境儿童助养行动通过公开招募35名民政系统志愿者,与全市95名父母一方离世、失踪、弃养、重残、服刑在押或强制戒毒的困境儿童进行结对,针对性的进行帮扶着力为他们营造安全无虞、生活无忧、充满关爱、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

   三是创新关爱活动。打破往年送书包文具、上门走访慰问的“老三样”,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5月31日,在胡场镇河口村群众文化广场开展“奔跑吧,未来的希望”关爱留守儿童户外拓展活动。通过购买专业户外拓展机构服务,带领留守儿童在愉悦的运动中增强团队意识,提高自身潜能,达到快乐自信、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下段工作打算

   市民政局主动担当牵头揽总职责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留守(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创新开展关爱帮扶项目,把关爱保护扶智助学工作落到实处。

   1.优化资源、部门联动,健全关爱机制。积极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留守儿童服务格局,依托联席会议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日常工作推动和疑难问题解决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质量。

   2.入户核查、定期巡访,构建动态管理。定期进村入户,对留守(困境)儿童的姓名、具体住址、联系人电话、家庭情况、健康情况等信息进行建档立卡更新登记,及时掌握留守(困境)儿童基本情况。建立全覆盖定期巡访制度,以镇(办)社会福利院为依托,成立民政服务中心,根据留守儿童数量聘请3至4名专职留守儿童监管员。以月为单位,核查留守儿童档案更新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基本生活和委托监护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

   3.社工介入、社会跟踪,合力压实责任。积极拓展多元化的社工介入方式与方法,不断引入公益性社会组织,组建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小分队和志愿服务团,协助村(社区)儿童福利主任开展日常关爱。依托省贫困留守儿童结对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采取“线上对接”与“线下实施”相结合的模式,围绕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助学扶智、权益维护等方面,从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双结双促”关爱帮扶活动。

   4.加大投入,社会参与,提升关爱能力。积极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有效链接留守(困境)儿童社会关爱的各类资源,推进多元力量协调参与,加快实现政社合作的新格局。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积极探索以对留守儿童精神关爱为切入点,以开展公益创投项目为载体,实施关爱项目化运作。注重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方面的积极作用,广泛集合爱心力量,不断拓展社会关爱的深度和广度。例如,聘请社会组织承担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及家庭情况的监测,定期上门进行心理辅导,不定期地跟村(社区)、学校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通过录制节目,开辟专版专栏等形式,积极宣传留守儿童关爱与保护相关政策,宣传热心参与帮扶活动的先进典型,激发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

 

 


 

市人社局关爱贫困学生情况汇报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注贫困家庭、关爱贫困学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人社部门切实履行部门职能,积极扶助贫困学生家庭成员就业,帮助贫困家庭代缴社会保险,有效缓解了贫困学生家庭困难。

   一、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是推进贫困学生家庭脱贫的重要手段。2019年以来,我局大力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4810人,其中贫困学生子女家庭人员达3750人。

   为准确了解贫困人员就业培训意愿,我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培训意愿专项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从三个方面大力实施贫困对象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一是推进产业培训。我局与市水产局、农业局合作开展农业产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在西流河镇、郭河镇、毛嘴镇开展小龙虾养殖、花菜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二是推进定向培训。紧密结合贫困劳动力资源特点,因户施策,采取“定向式”,共开展叉车、美容美甲、育婴师、西式糕点、烹饪、按摩师等13大类科目的培训,培训贫困对象259人。三是推进订单培训。根据市内外企业用工新需求,针对贫困劳动者个人特点,因人施策,采取“订单式”培训,培训各类贫困对象120人。

   二、大力实施就业援助

   为推进贫困对象就业,我局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一是送岗帮扶就业。2019年以来,举办“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招聘会”、“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5场,提供就业岗位2800个,帮助250名贫困学生家庭成员实现转移就业。二是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实行兜底安置,确保农村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2019年,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者130名,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贫困学生家庭;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144.6万元。三是激励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全市企业吸纳贫困人员就业120人,发放奖补资金24万元。

   三、切实落实社保代缴

   为减轻贫困家庭负担,我局积极落实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代缴政策,对包括贫困学生家庭在内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25751人实行社保代缴,代缴金额257.51万元,代缴率100%;对60周岁以上贫困对象24847按时发放退休待遇,发放率100%。

   四、推进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

   一是实行贫困学生与企业供需对接。积极组织贫困家庭毕业生参加“春风行动”招聘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等,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毕业生与企业实现供需对接。二是建立我市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库热心为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企业招聘信息、事业单位招聘信息,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三是扎实做好“两后生”服务工作。为确保我市“两后生”不漏一人,我局积极主动与市扶贫办联系,以市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统计数据为基础,经多次比对筛查,最终确定我市贫困家庭“两后生”人员名单635人(2016年323人、2017年183人、2018年129人),其中,有培训意愿5人,本人放弃培训246人,在校学生384人(大专363人、中专21人),并分别建立了市级和镇级相关工作台账。对有培训意愿的“两后生”,我局根据其意愿组织开展了相关技能培训。

   在发挥人社职能帮助贫困学生家庭的同时,我局还积极帮扶驻村贫困学生家庭。近年来,我们对剅河镇芭芒、左脑、赵湾村和沙湖镇黄芦村开展驻村帮扶,所有贫困学生家庭均已脱贫。对5名考上大学付不起学费的贫困学生,我局主动作为、积极筹措学费,保证了贫困大学生能如期入学。

   按照人社部《炸三张游戏:进一步做好技工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8〕61号)精神,各级人社部门应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申报免学费和助学金,但目前我市技师学院尚在筹备中,待技师学院建成后,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技工院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实施“雨露计划”  关爱贫困学生

市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雨露计划”是由扶贫部门组织实施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主要是通过组织农村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现代职业教育进行补助的方式,为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创造条件,提高贫困人口技能水平,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持续增收。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雨露计划”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将职业教育扶贫惠民政策精准到户、到人,对贫困家庭子女应补尽补,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辍学、失学。2014至2019年,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324人次,发放补助资金1208.55万元,有效地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

   一、精准识别到位,确保应纳尽纳

   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和基础,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颗纽扣,直接影响脱贫质量。一是严格标准。按照贫困识别标准,把存在“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特别是因病因学致贫对象作为贫困户精准识别的重要条件,对全市所有农户开展多轮摸底排查,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一把尺子量到底。二是严格程序。严格落实“一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精准识别程序,严把广泛宣传动员、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公开公示等重点环节,全程阳光操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动态调整。结合大数据比对和年底动态调整工作,每年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扎实开展复查复核、查漏补缺和动态调整工作。对所有农村人口特别是疑似对象进行全面评估,甄别核实,有进有出,精准更新,动态管理,确保贫困户应纳尽纳。目前,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学致贫贫困对象650户,占贫困户总数的2.83%。

   二、政策宣传到位,确保应知尽知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开展雨露计划政策宣传,提高贫困对象雨露计划政策知晓率,确保政策宣传无死角。全市“雨露计划”年补助对象从2015年151人增加到2019年919人,逐年呈大幅上升趋势。一是借助媒体全方位宣传。通过在《仙桃日报》、《仙桃周刊》、《中国仙桃网》等媒体上刊载“雨露计划政策知识问答”,将雨露计划的意义、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申报时间、申报程序等进行宣传,有效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二是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宣传。对全市扶贫系统干部、驻村帮扶干部进行雨露计划业务培训,提升政策业务水平;在村委会办公场所设置精准扶贫政策公示栏,宣传雨露计划政策;印制《雨露计划政策知识问答》、《仙桃市精准扶贫到户政策一览表》等宣传资料,发放、张贴到全市每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合“固定扶贫日”活动,组织全市帮扶干部采取“五讲五送”方式开展入户走访、点对点对符合享受雨露计划政策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宣传。三是针对性开展宣传。雨露计划补助对象主要是中职、高职在校生,我们有针对性的到仙桃职业学院、仙桃理工中专、创源计算机学校和仙桃市电子商贸学校上门宣传,逐校发放宣传单、讲解雨露计划申报条件、申报流程、补助标准等相关政策要点,协助学生进行申报。同时,还利用中、高考后,组织帮扶干部对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政策宣传,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失学。2016年专门开发“仙桃扶贫”手机APP,将雨露计划政策整理到APP中,组织有条件的帮扶干部、贫困户安装,方便随时查看和咨询。

   三、精心服务到位,确保应扶尽扶

   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改进服务流程,较好地保证雨露计划补助政策真正惠及贫困家庭学生一是不断优化申报流程。2015年以前,雨露计划补助资金申请需要贫困对象填写纸质申请表,提供学籍证明、复印身份证、户口本、银行卡号、照片等;并到村、镇、市三级审核盖章,需要对象到多个部门盖多个章和开具证明,而且经常因程序过于繁琐、政策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对象未及时申报或放弃申报。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我们改纸质申报程序为网络申报程序,让贫困户少跑路,由贫困学生直接到“雨露百事通”手机APP进行注册申报,只需按要求在扶贫信息网上填写相关信息、上传学籍证明,市扶贫办进行网上审核即可,大大提高申报效率。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为避免学员因操作失误或未及时申报,我们又对申报流程进行优化,让贫困户不跑路,主动将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教育部比对后,在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的中职、高职在校建档立卡学生名单,直接导出后下发乡镇,由村“两委”或驻村工作队核实该生是否在校,出具在校证明或不在校证明即可享受雨露计划资金补贴,学生只需要提供“一卡通”账号即可。对未在系统中标识但确实就读中职和高职的学生,只需要学生到学校开具学籍证明。二是加强数据比对摸排。为确保雨露计划政策落实不漏一人,我们对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内适龄学生进行全覆盖摸排,通过将系统内无学籍标识的16-21岁学生名单导出,把未享受雨露计划政策的对象名单全部反馈给乡镇进行核实,经乡镇和驻村干部核实在校的,通知学生开具学籍证明进行补助。同时,我们还主动与仙桃市职业学院、仙桃市创源计算机学校等市内中职、高职院校接洽,将全市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与学校学生学籍信息进行全面比对,将比对发现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全部反馈给乡镇核实,核实在校的通知学校统一开具学籍证明进行补助。三是及时答疑解惑。我们专门建立仙桃市雨露计划政策QQ交流群,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拉入该群,并培训3名学生志愿者,随时公告申报、审核动态和资金拨付进度,及时解答学生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能顺利享受雨露计划政策。

四、严格管理到位,确保应补尽补

   一是强化公示公告。对于审核通过的贫困学生,我们及时将补助对象名单在所在村组公示,市政务服务网上进行公告,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让雨露计划政策落实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补助对象公平公开公正。实行一卡通发放。通过财政国库中心将补助资金直接发放到贫困户“一卡通”账号,减少中间环节,精准直补到户。三是加强监督检查。每年由审计、财政监督、纪委监委等部门对雨露计划项目补助对象资格、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雨露计划政策落地落实。近几年,我们共补发审计监督反馈遗漏人员534人次,补发资金133.5万元,有效保证了补助对象应补尽补、不漏一人。


 

坚持资助资志资智并举
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仙桃职业学院

 

   近年来,仙桃职业学院坚持育人导向,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强化资助与育人之间的契合度,打通资助、资志、资智的全方位“服务链”,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一、完善资助工作体系,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

   1.畅通资助渠道。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学院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对被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每年新生入学后,学生工作部门多渠道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再根据核实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院按照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逐步建立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6年以来,学院各类资助年均覆盖3100余人次,年资助额900余万元,从制度上保证每一名被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入学,每一名在读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2.加强政策宣传。为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详细了解资助政策,学院随录取通知书寄送资助政策宣传折页,指导学生和家长登录教育部门资助网站,聘请获得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担任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定期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打下基础。每学期组织教师、辅导员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传递资助温暖,提前了解新生情况,主动联系对接有需要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政策解读和及时帮助。在学生工作部门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专人负责,实时解答疑问,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庭对国家和学院的资助政策理解到位。

   3.规范评审程序。为强化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领导,学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学工、财务教务、纪检监察和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各类奖助学金管理实施办法、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为资助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打造“1+3”资助工作体系,以学生资助中心为轴,在二级学院、班级分别建立学生资助工作评审小组和民主评议小组,组建资助指导教师队伍,协同推进资助工作。在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平台增加学生资助、困难认定、勤工助学等模块,互通各类学生大数据平台,实现科学规范管理。

   二、搭建思政育人平台,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

   1.培养自强品格。通过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教育,解读国家教育资助新政策,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期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爱党爱国爱校之情转化为激发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通过开展诚信教育主题讲座、毕业生诚信教育课,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饮水思源、践诺守信。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金融产品,远离不良网络借贷,树立正确的金融观、消费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党员干部“三联系”、学生党员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帮一”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搭建成长平台。完善学院团学改革实施方案,建立素质学分管理制度,组织镜湖讲坛、桃花文化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向党、向国、向上、向善。全面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组织爱心家园、义务支教等学雷锋志愿服务,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种下爱的种子,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勇担社会重任。通过在校内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部分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兼职助教、助管等工作,推荐专业技能突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企业市场调查、产品开发等工作,着力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实现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

   3.树立励志典型。评选表彰“最美大学生”“最美中职生”,开展《我身边的资助故事》征文、励志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系列活动,树立学生先进典型。开设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宣传专栏,通过“给获奖学生父母一封信”“寄语新生一句话”“学长对我说”分享会等形式,让获奖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言。突出实用性和技能型导向,深入推进技能竞赛项目进课程进课堂,2018年,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奖100余项,其中在国赛中获奖14项,获奖数量居全国并列第26位、全省第6位;在省赛中获奖71项,综合成绩跃居全省第10位。一大批家贫志坚、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校园内形成了巨大的“能量场”,影响和带动着全院学生勤奋学习、励志成才。

   三、提升职业教育品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停招数控技术、物流管理、服装设计与工艺3个专业,新增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专业总数由32个调整为26个,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健全。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不断深化学历提升、国培省培、项目资助、老带新等培养路径。推进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制度化安排专任教师定企业定岗位定任务挂职锻炼,大力引进技术技能大师,着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分层分类培养,制定完善40余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达成度进一步提高。

   2.推进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江汉医学职教集团、江汉电子商务职教集团作用,进一步密切校企联系,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深化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深入推进“健鼎班”“康舒班”“乡村全科医生”等订单培养,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共同组织顶岗实习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继续选择合作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优先在民族工艺传承类、机械加工类、设备维修类等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进一步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3.做好就业帮扶。优化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帮扶重点,推出就业推荐、政策咨询、能力提升讲座辅导等就业创业帮扶阶梯行动,覆盖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托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实践项目,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有创业意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出台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服务单制度,根据每个贫困毕业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服务。为家庭经济困难且就业困难学生发放求职补贴,切实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经济困难。每年除举办专门的大型人才招聘会外,还鼓励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小型招聘活动,优先向急需用人企业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企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通过企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经济障碍。